2025上半年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全景与未来趋势:技术爆发与国产崛起

2025年上半年总计达42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不仅涵盖了多个细分领域,而且在技术上展现出诸多亮点,这些获批产品为我们洞察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珍贵的窗口,笔者认为呈现脉冲电场消融技术井喷、心血管介入持续领跑、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凸显四大特征。

图片

 技术热点:三大方向引领创新浪潮


心脏电生理革新:脉冲电场消融(PFA)迎来“中国时间”


爆发式增长,获批产品中13款为PFA相关设备与导管(如:玄宇医疗、商阳医疗、鹰泰利安康、艾科脉、锦江电子等),占总数近1/3,成为绝对热点。覆盖设备主机、普通消融导管、磁电定位导管、压力监测导管等全链条。


技术优势驱动, PFA凭借组织选择性(避免损伤邻近食管/神经)、非热消融(减少血栓/狭窄)、手术时间短等优势,成为房颤等心律失常治疗的颠覆性技术。国产企业(玄宇、锦江电子等)在磁电定位、压力监测等集成技术上快速迭代,与国际(Biosense Webster)同步竞争。


竞争格局初显, 上海(玄宇、商阳)、天津(鹰泰利安康)、江苏(艾科脉)、四川(锦江电子)形成多强并立,技术路线(单/多脉冲波形、导管设计)差异化明显。


心血管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与泛血管治疗纵深发展


瓣膜介入持续深耕,二尖瓣夹(端佑医疗)、三尖瓣环成形(汇禾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金仕生物)、瓣中瓣(佰仁医疗)等产品获批,标志中国在心脏瓣膜病微创治疗领域技术体系日趋完善,覆盖病变范围更广。


取栓与血管治疗创新,外周静脉(Inari)、肺动脉(Inari)取栓支架系统获批,满足庞大血栓性疾病需求。主动脉覆膜支架(先健科技)、主动脉弓支架(先健科技)、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暖阳医疗)等,推动大血管与神经介入治疗精细化。


能量平台与导管协同,冷冻消融仪及导管(心诺普)、压力监测射频导管(埃普特)的获批,体现了能量治疗与精准导航/反馈技术的结合。


生物材料与精准诊断:可降解与分子诊断突破


高端生物材料应用,含镁可降解骨修复材料(中科精诚)、人工韧带(万洁天元)、可降解耳鼻止血绵(启灏医疗)获批,显示可吸收材料在骨科、软组织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拓展。


分子诊断精准化,MSI检测试剂盒(普洛麦格)、CDO1/AJAP1/GALR1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凯德维斯)、数字PCR分析仪(思纳福医疗)上市,助力肿瘤早筛、伴随诊断和疗效监测。


国产崛起:本土力量主导高端市场


压倒性数量优势, 在42款获批产品中,国产产品35款,占比高达83.3%(仅7款为进口:TriReme、Biosense Webster2、MediBeacon、Inari2、美敦力*2)。在PFA、瓣膜介入、神经介入(密网支架)、高端耗材(骨修复、人工韧带)等传统外资优势领域,国产企业已占据主导。


技术对标国际前沿, 国产PFA系统(玄宇、商阳等)直面Biosense Webster竞争;先健科技的主动脉弓支架、暖阳医疗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金仕生物的TAVR系统等,均代表该领域国际先进水平;中科精诚的含镁骨材料、万洁天元的人工韧带具有原创性。


进口产品的价值定位, 进口产品集中在极细分尖端领域(如美敦力血管外除颤系统、Inari超大负荷血栓取出)或特定技术平台(如Biosense Webster的磁电复合定位PFA),反映其在部分“硬科技”上仍有壁垒,但整体市场影响力被大幅稀释。


 地域格局: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获批产品17款,占比40.5%。上海(玄宇、商阳、汇禾、普洛麦格)聚焦电生理、瓣膜介入与分子诊断;江苏(艾科脉、暖阳、金仕、科凯、思纳福)在PFA、神经介入、瓣膜修复、数字PCR多点开花;杭州端佑(二尖瓣夹)代表浙江力量。


京津冀(北京、天津)获批产品13款,占比31%。北京(爱博诺德、心诺普、唯迈、华脉泰科、佰仁、万洁天元)在眼科、电生理冷冻、手术机器人、血管支架、瓣膜、骨科材料全面领先;天津(世纪康泰、鹰泰利安康)在人工晶体、PFA有突破。


粤港澳(广东、深圳)获批产品7款,占比16.7%。深圳(先健科技2、中科精诚、罗伯医疗2)在主动脉支架、骨材料、手术机器人领域突出;广东其他地区亦有贡献。


其他区域亮点, 湖北(凯德维斯-甲基化检测)、四川(锦江电子-PFA导管)、安徽(启灏-止血材料)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体现创新资源全国扩散趋势。


规律总结与发展方向展望


“介入无创化+能量精准化”是核心趋势, PFA的爆发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未来,更智能的能量控制(如AI实时优化消融参数)、更微创的递送方式(如心腔内超声引导下超细导管)、多能量平台融合(射频+脉冲)将是竞争焦点。神经介入、肿瘤介入等领域的能量精准治疗设备将加速涌现。


材料创新驱动器械升级。可降解材料,从骨科(中科精诚)、止血(启灏)向心血管支架、缝合线、药物载体等更广泛应用场景拓展,目标是实现功能后完美降解。复合功能材料, 如药物涂层球囊(TriReme)、含活性离子材料(镁离子促骨生长),赋予器械治疗与修复双重能力。生物仿生材料,人工韧带(万洁天元)是代表,未来人工角膜、心脏补片等需求巨大。


诊断与治疗深度融合(“诊疗一体化”)。术中诊断指导治疗, 如压力监测消融导管(埃普特、锦江电子)实时反馈贴靠与损伤形成,提升安全有效性。未来分子影像、快速病理与手术导航结合将更紧密。伴随诊断普及化, MSI、甲基化等基因检测试剂盒(普洛麦格、凯德维斯)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用,推动肿瘤个性化医疗。数字PCR(思纳福)等高灵敏度平台是基础。


智能化与机器人化重塑手术方式。手术机器人渗透加速, 冠脉介入控制系统(唯迈医疗)、消化道手术器械控制设备(罗伯医疗)获批,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从腔镜向血管、腔内复杂术式拓展。AI辅助决策、力反馈、5G远程操作是发展方向。AI赋能器械全生命周期, 从智能影像识别辅助诊断,到预测性维护管理设备,再到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迭代优化,AI将深度嵌入器械研发与应用。


国产替代走向“深水区”与国际化。深水区攻坚, 国产在数量上已占优,下一阶段是攻克如ECMO、超高端影像设备(PET/MR)、复杂有源植入装置(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等“卡脖子”领域,以及在已突破领域(如PFA、TAVR)追求全球技术领先和标准制定。国际化提速, 头部企业(先健、微创、联影等)已布局海外。未来凭借创新产品(如PFA系统、创新瓣膜)进军欧美市场是必然选择,参与全球竞争。注册证号中“国械注进”产品(7款)也显示中国市场对全球顶尖创新的吸引力。


政策与支付环境的关键作用。创新通道持续优化,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MAH)等政策显著加速了国产创新上市。支付端挑战, 高昂的创新器械价格与医保基金压力矛盾凸显。建立基于价值的医保谈判机制、探索商业健康险补充支付、完善DRG/DIP对创新产品的豁免或加成机制,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创新的关键。



来源:医械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