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医用机器人创新研讨会暨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路演成功举办



 

202577日,由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办,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协办的医用机器人创新研讨会暨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路演在北京昌平顺利召开。研讨会聚焦医用机器人技术研发、临床应用与产业化路径,邀请政策专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微创、骨科、康复等领域医用机器人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促进"产学研医检"协同创新,加速医用机器人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厚廷,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处刘天,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徐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毕树生,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孙大为,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大客户总监俞虹,北京纳通医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外科市场总监曹子忆,以及医疗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企业代表和相关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参与研讨会

 

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苏文娜

研讨会由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苏文娜主持。

 


领导致辞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  王厚廷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厚廷在致辞中表示,全球医疗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精准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医用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装备的代表,已成为推动医疗模式变革的核心力量。北京凭借丰富的临床资源、顶级的科研机构和活跃的创新生态,正在加速建设全球领先的医用机器人产业高地,并已形成覆盖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创新成果显著领先,尤其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领域表现优异。北京市药监局持续优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流程,推进创新产品的项目制管理,2024年显著缩短了产品注册审评的平均用时。药监局秉持“三个坚持”发展理念:国际视野、临床导向、三医联动,通过政策优化、服务效能提升和风险防范筑牢,推动创新产品快速上市并惠及患者。展望未来,北京市药监局将从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生态三个方面发力,支持医工交叉临床评价机制建设,推动5G远程手术落地,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完善产业协同发展。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徐珊为会议致辞。她谈到,医用机器人作为多学科交叉产品,研发难度高、投入大,但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医用机器人技术与全球水平基本同步,但在核心零部件和共性技术储备方面仍有差距,未来需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国际竞争力。徐珊强调,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致力于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和产业资源对接服务。在协会指导下,产业联盟已连续7年举办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为近5000个项目提供了支持和服务。今年的第八届创新大赛已进入初赛评审阶段,往届大赛多次举办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专场赛,去年在昌平中关村昌平园联合举办的类别赛中,展示了40多个优秀创新项目。她表示,到场嘉宾多为大赛评委专家,路演项目也是往届优秀项目,欢迎更多创新团队参赛,利用大赛平台展示交流、拓展合作机会。徐珊还感谢了北京药监局领导的支持,她高度期待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迈向智能化、精准化、国际化的新未来。

 

主旨演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  毕树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毕树生介绍了“医用机器人的技术及产业发展态势”他首先界定了医用机器人的定义,指出其不仅包括手术机器人,还涵盖治疗、康复、护理等医院各环节的高端医疗设备,并强调其必须具备感知、决策、运动等功能。他回顾了手术机器人4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智能化进程,指出目前手术机器人正处于辅助阶段,未来将向更高智能化水平发展。毕树生还详细介绍了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本体结构设计、“感”与“知”、控制方式等,并指出我国在核心零部件、共性技术储备方面与全球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他展望了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包括AI大模型融合、虚拟手术模拟器开发、机器人系统与手术室环境融合、手术工具自主化与功能冗余化、手持式微创机器人发展、远程操控性能提升、手术规范化与认可度评估等。最后,他强调当前医用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市场需求大、政策支持多、技术迭代快的良好发展时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孙大为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孙大为介绍了“医工融合,单孔腹腔镜蛇形臂机器人的研发”。他从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实际出发,明确指出临床痛点是医用机器人创新的关键所在。孙大为强调,真正的痛点并非个别医生在手术中遇到的困难,而是某一类手术中所有医生都会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单孔腹腔镜手术为例,他详细介绍了与徐凯教授团队的合作过程。他们共同开发的柔性臂机器人,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创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单孔手术中常见的直线视野受限和器械相互干扰的问题。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快的康复体验。孙大为分享了临床试验的成功经验,强调了早期进入临床、不断迭代改进的重要性。他展示了柔性臂机器人在多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证明了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最后,孙大为认为,医用机器人的发展应顺应医学发展的大势,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他呼吁更多的医工结合,以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广市场的创新目标,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造福更多的患者。

 

特邀报告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大客户总监  俞  虹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大客户总监俞虹分享了题为“新质生产力,5G近程机器人手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报告她谈到,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规模手术机器人企业,产品销量和手术量均为国产第一,全球装机超过180台,拥有中国最大手术机器人研发团队。公司旗下的图迈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已在全球累计商业化装机超过50台,人体临床手术突破1万多例。图迈在20244月获得国家药监局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远程手术机器人产品,标志着微外科手术进入远程时代。俞虹通过多个视频展示了图迈在不同科室、不同地区成功完成的远程手术案例,包括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妇科、小儿外科等,手术成功率均达100%。这些手术不仅在国内多个地区成功实施,还拓展到海外,如非洲、摩洛哥等地,创造了远程手术距离最远的世界纪录。她表示,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致力于建设全球化布局的医疗机器人全解方案创新平台,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手术的初心。

 

 

北京纳通医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外科市场总监 曹子忆

北京纳通医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外科市场总监曹子忆介绍了“骨科机器人智慧生态”。她表示,北京纳通作为骨科专业公司,从传统耗材到智慧骨科,拥有最多获批的骨科机器人产品。曹子忆指出,骨科智慧化建设需经历从经验型医学到智慧医学的范式革命,数字技术推动医学诊疗向精准化、个性化和微创化发展。北京纳通致力于实现复杂手术标准化、标准手术简易化等目标。面对机器人行业投资遇冷、商业化落地下行趋势,曹子忆仍对机器人的未来和临床商业化落地保持信心。她提出,临床医生在手术室内需面对不同设备串联的挑战,北京纳通提出第五代手术智能手术室建设目标,实现全系数据整合、AI分析中枢,优化手术临床流程,提高手术效率。纳通还构建了手术规划数据大平台,引入手术执行设备,实现术前规划、术中执行精准、术后复盘全流程,帮助基层医院提高手术质量。此外,纳通注重智能设备与手术室整合,实现人机协作,通过云控制、智能巡航等技术进步,推动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


创新项目路演

第七届大赛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类别赛优胜奖获奖项目——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广东省精格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东省精格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寒介绍了公司的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项目。他指出,介入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辐射危害,医生需要穿着厚重的铅衣工作,辐射量远超国际标准,对医生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项目创始人杨建勇教授及团队针对这一临床痛点,开发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旨在让医生远离辐射环境。该机器人利用现有的机械臂结构,实现了多组导丝导管的配合使用,能够精准、灵活地完成手术操作,目前已完成样机演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团队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已拥有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朱寒强调,手术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三级以上医院有32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14000多家,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第七届大赛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产品总决赛三等奖获奖项目——VR前庭康复训练系统

 

广州舒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才祥

广州舒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才祥介绍了VR前庭康复训练系统他指出,听觉疾病贯穿人的一生,尤其在婴幼儿和中老年时期更为常见。目前,眩晕、头晕、平衡障碍等疾病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舒瑞医疗针对这一痛点,利用VR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前庭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是全球首创的原研专利产品,能够提高患者训练的依从性和康复效率。该系统已在中国进行推广,写入国内前庭康复专家共识,并获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舒瑞医疗还开发了基于VRAI技术的平衡和眩晕检查与评估设备,以及AI眩晕辅助问诊产品,并拓展到居家康复训练领域。公司产品在中国听觉平衡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90%,并已构建成熟的销售渠道,覆盖上百家三甲医院。未来,舒瑞医疗将继续在听觉平衡领域布局,并成为全球创新型物理治疗和康复设备的领军企业。


第七届大赛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类别赛三等奖获奖项目——耐鼎护理机器人(多功能智慧护理服务系统)

 

中科民生耐鼎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刘晓渝

中科民生耐鼎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晓渝介绍了耐鼎护理机器人的项目。他指出,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5800万。脑卒中等疾病导致瘫痪患者数量庞大,而护工数量严重不足,存在1000万以上的缺口。公司针对这一痛点,利用人工智能概念,研发了适用于养老院、家庭和医院的老年人护理机器人。该机器人具备多项功能,如波浪式床垫防止褥疮、按摩功能、椅子可平躺竖立解决大小便和洗澡问题、床椅之间轻松转移等。刘晓渝强调,这些设计能有效减轻护理人员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耐鼎护理机器人已获得药监局审批和50多项专利,目前厂家位于珠海,正进一步发展完善,以期更快更全面地走向市场,为社会和家庭解决养老护理难题。


第七届大赛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类别赛三等奖获奖项目——全自动智能静脉输液调配机器人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药师  颜士欣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药师颜士欣介绍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药学部与美兰医药联合研发的全自动智能静脉用药调配机器人项目。她指出,静配中心为临床提供成品输液,工作量大,工作人员易发生职业损伤,且用人成本高。目前,国内配液中心多数工作量在10001万袋左右,而配置费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存在亏损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团队研发了二代全自动智能静脉用药调配机器人,该机器人可实现静脉输液的全自动调配,包括医嘱处理、贴签摆药、加药调配等流程,无需人工参与。机器人运用机器人视觉技术和软件自净化技术,确保配液准确度和效率。临床前质量控制测试显示,关键指标优于人工配置。二代机已于20239月投入临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人药分离,防止职业损伤,并保证了成品输液的同质化与均一化。此外,他们还研发了智能细胞毒类药物调配机器人和高速机,预计近期投入临床使用。

 

第六届大赛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决赛获奖项目——穿刺及介入治疗激光导航定位系统

 

奥瑞得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奥瑞得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立介绍了穿刺及介入治疗激光导航定位系统。他指出,肺结节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目前,肺结节定位和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如CT扫描辐射、并发症风险、医生经验依赖等。团队研发的设备基于人工智能,旨在简化、高效、精准地完成针或解决方案的定位,主要应用于活检、消融和放射性粒子植入等领域。该设备可吊在天花板上或落地使用,适用于复合手术室和多功能手术室。他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设备在避开重要脏器和骨骼遮挡、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医生学习曲线等方面的优势。此外,该设备在微波、冷冻、射频介入治疗及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他还提到,团队正与多家医院合作,打造设备+耗材领域,并与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合作,实现从诊断到治疗到康复的全产业链闭环。未来,团队将研发呼吸门控技术和肿瘤边界技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研讨会现场,演讲嘉宾同到场参会的企业代表互动热烈。大家聚焦医用机器人技术研发、临床应用与产业化路径展开讨论,分享感想与经验。

 

同时,在活动现场还设立了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医疗器械设计代工服务平台浙江国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咨询展位,为到场企业代表进行咨询服务。浙江国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绍兴市越城区政府共同设立,拥有4000-40000平米可扩充厂房,具备有源,无源及IVD 全品类医疗器械代工能力,可承接产品优化、设计、代工、体系服务及产品注册等多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