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破产,上百家顶级医械公司受波及

美国硅谷银行真的倒闭了。


图片


这家银行在科技行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拥有全美一半由VC投资的科技和医疗公司客户。截止去年年底,硅谷银行总资产约为$2090亿美元,存款总额为$1754亿美元,根据美联储预估,硅谷银行是美国第16大银行。


几周前众多储户就开始四处逃窜,把钱转移到其他大银行。但是还有不少企业跑晚了。


本周四,10多年来美国最大的银行挤兑发生了。美国监管文件显示,当天投资者和储户试图从硅谷银行提取4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00亿元)。


没有几家银行被提走400亿美金还撑得住,除非政府出面刚兑,不然挤兑没法避免。但美国政府选择按制度办事,直接存款保险机构接管,让银行倒闭。


大量科技初创企业的钱就这样埋在了里面。Y Combinator首席执行官Garry T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银行暴雷事件影响了1000 家初创企业,其中1/3将无法在未来30天内发放工资。这次事件可能让美国的初创公司和创新企业倒退十年。


首当其冲的就是脆弱的高估值医疗公司。目前已经有海外网站MassDevice统计了资金存储在硅谷银行的医疗公司,多家顶级医疗公司都在名单内↓


01

受影响医疗公司名单


刚刚,BTIG分析师发布了一份可能被硅谷银行破产所涵盖公司的名单。分析师强调,该名单仅基于这些公司的最新文件。并且只是受影响医疗技术公司的一小部分。


ViewRay


ViewRay是全球顶尖的磁共振引导放疗公司。


与MidCap和硅谷银行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贷款协议,包括高达1亿美元的定期贷款和高达2500万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ViewRay 的未偿债务为 8000 万美元。其中包括来自其定期贷款的7500万美元和来自循环信贷额度的500万美元。


AtriCure


AtriCure是治疗房颤和相关疾病创新技术的领先供应商。AtriCure的房颤解决方案由三大部分组成:开放外科消融、微创外科消融和左心耳夹闭管理。


公司在硅谷银行的五年贷款协议包括6000万美元的定期贷款,可选择额外提供3000万美元的定期贷款借款,外加3000万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AtriCure 的定期贷款项下有 6000 万美元的未偿债务。在循环信贷额度下,它还有约2 900万美元的未使用借款能力。


AtriCure发言人Justin Noznesky告诉MassDevice。“我们的大部分现金和投资都在SVB之外托管,没有风险。”


Organogenesis


Organogenesis是一家领先的再生医学公司,专注于高级伤口护理和外科与运动医学市场产品解决方案。与硅谷银行和其他贷方有定期贷款,总额高达7500万美元。它还拥有高达1.25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已于2021年8月敲定协议。该公司目前欠款7125万美元未偿还的定期贷款。


iRhythm


iRhythm Technologies是一家可穿戴心电设备和数字疗法公司。通过可穿戴生物传感技术与AI功能相结合,重新定义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方法。iRhythm 在硅谷银行有的五年贷款协议,包括高达7500万美元的定期贷款和高达2500万美元的循环信贷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iRhythm 的定期贷款未偿债务为 3500 万美元。


Treace Medical Concepts


Treace Medical Concepts是一家拇囊炎矫正外科器械公司。传统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二维透视图纠正畸形部分。该公司研发了Lapiplasty System系统以三维的角度纠正畸形部分。 


公司 于 2022 年 4 月通过与 MidCap 的定期贷款借入了 5000 万美元,根据与 MidCap 的循环贷款融资借入了 400 万美元。定期贷款收益偿还了CRG的定期贷款义务和对硅谷银行的提前终止费,金额为3400万美元。然而,Treace在还款后没有与硅谷银行的未偿债务。它还有另外90万美元的现金承诺给硅谷银行,作为其公司信用卡的抵押品。


Humacyte


Humacyte是人造血管领域的领导者,人类脱细胞血管(Human Acellular Vessel, HAV)是公司的核心产品,由人体血管细胞和可降解的聚合物制成,是一种生物工程导管,具有立即可用和抗感染等优势。


Humacyte 于 2021 年 3 月与硅谷银行签订了 5000 万美元的定期贷款协议。其到期日为2025年3月1日。截至 2022 年 2 月 28 日,Humacyte 从贷款协议中借入了 3000 万美元的本金。


Humacyt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知道有关硅谷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媒体报道。Humacyte认为其在SVB的流动性问题敞口(如果有的话)是无关紧要的。


LENSAR


LENSAR是飞秒白内障技术领导者。LENSAR激光系统(LENSAR Laser System)为白内障外科医生的散光治疗计划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提供了高度自动化选项,具有最高的精确度,准确性和效率。


SVB Leerink 于 2021 年 4 月 8 日在 ATM 发行中担任 Lensar 发行 3500 万美元普通股的销售代理。


Procept BioRobotics


Procept BioRobotics是一家泌尿外科手术机器人公司。该公司在硅谷银行有一个用于工资单和供应商负债的小账户,不到500万美元。


Inspire Medical Systems


Inspire Medical Systems在硅谷银行有两个小额现金账户。它们只占现金和投资的一小部分(低个位数百分比)。


目前这一名单仍在扩充中...


02

硅谷银行为何一夕之间倒闭了



事件的导火索在于科技业疲软和美联储加息。


在疫情的3年内,高科技公司迅速成长,2021年风投总额飙升到6710亿美元历史新高。于是服务于这些高科技企业的硅谷银行面临了令人艳羡的苦恼,来自客户的存款太多了。


截止2021年3月银行存款总额在过去12个月里从620亿美元增至约1240亿美元,涨幅高达100%,远远超过了摩根大通等大银行。


于是,发愁钱太多的硅谷银行在前几年大量购入了美国国债,这本来是个较为稳妥的投资选择。


然而科技业的好景不长,根据PitchBook的数据,去年美国风险投资交易活动下降了30%以上,降至2380亿美元。IPO的稀缺以及过去被高估的公司估值不断下降,让整个风投行业在2023年也十分黯淡。


科技业大量的裁员自保和不断收缩的风投,让“债主”硅谷银行很难实现获利。


同时由于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债市下跌。


美国景顺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向记者表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美联储提高利息,总要诱发一场危机,多数时候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还以为这次可能是个例外。话音未落,美国自己的银行开始出事了。”


由于债市下跌,硅谷银行持有的国债竟在账面上亏了150个亿。


本来,硅谷银行的内里空虚还不为外界所知。


为了减少亏损,硅谷银行打算卖掉一部分美债组合,同时卖22.5亿美元的股票以补充资本金。结果融资路演时这些数据被迫披露,银行客户一下子全炸锅了。


于是,储户们纷纷去银行取款,造成挤兑。


由于挤兑风险,美国存款保险协会(FDIC)没收了美国硅谷银行资产,银行于本周五(3月10日)宣布倒闭关门,成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宣布倒闭的最大银行。


03

骨牌效应初现
首家中美合资银行紧急回应

图片


一夜之间,硅谷银行股价直接暴跌超60%,市值蒸发超过95亿美元。波及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股价暴跌 4% 至 6%,当日总市值蒸发 523 亿美元。 


恐慌情绪也即刻发酵,投资者担心,硅谷银行爆雷只是冰山一角,害怕事件将演变成第二个“雷曼危机”。


受此影响美股收盘全线下跌,纳指跌1.76%,道指跌1.07%,标普500指数跌1.45%。


图片


同时危机已经蔓延至欧洲。


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已经导致524亿美元市值蒸发的美国银行股抛售潮蔓延至欧洲,德意志银行股价下跌8%,法国兴业银行和汇丰股价均下跌5%。


在中国这个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硅谷银行是在当初传统银行回避中国初创企业时,最早开始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金融机构之一。


2012年8月15日,硅谷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合资成立浦发硅谷银行,分别持有50%股权是中国首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致力于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银行,也是第一家中美合资银行。


浦发硅谷银行也紧急于今日(3月11日)发布公告:浦发硅谷银行是一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银行。浦发硅谷银行拥有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有独立经营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中国首家科技银行,浦发硅谷致力于服务中国科创企业,始终按照中国法律法规规范稳健经营。


图片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紧急出面灭火,召集多部门领导人开会,淡化硅谷银行危机的风险。耶伦称,美国的银行系统“依旧坚韧”,监管机构“拥有有效的工具”来应对围绕硅谷银行的事态发展。


然而话音未落,媒体却发现硅谷银行CEO、CFO,早已在2周前就抛售了股票,跑路了!这下储户们更加不能淡定了。


那么,储户们的钱还能拿回来吗?


FDIC表示,联邦机构为每位储户提供25万美元的保险,这些储户将于下周一早上开始完全使用其受保存款。


至于存款超过25万美元的客户怎么办?FDIC无法保证。


不过FDIC表示,破产时硅谷银行的总资产为2090亿美元,欠储户1754亿美元,按理说应该是可以还清的,只是可能要等一段时间。


然而对于一些脆弱的医疗初创企业来说,能不能挺过这次危机,还真是捏了一把汗。

——


虽然远在大洋彼岸,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抱着吃瓜看戏的心态。目光转回国内,中国医疗企业是否会被波及,还有待观察。



来源:器械之家